不是已經「麻醉」了,為什麼還要止痛?
飼主在面對貓狗牙科手術時,最常疑惑的其中一件事就是:「不是已經打了麻醉嗎?為什麼還要另外打止痛藥?」這個問題,其實透露出大家對「局部麻醉」與「全身止痛」的困惑。這篇文章,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方式,幫你一次釐清兩者的差別、各自的功能,還有為什麼在牙科手術中兩者都很重要。
📖 推薦閱讀:犬貓洗牙麻醉是必要的嗎?液體麻醉 vs.氣體麻醉?什麼是平衡式麻醉?關於牙科麻醉最重要的3個重點筆記!

局部麻醉是「從手術源頭阻斷感覺」
局部麻醉(local anesthesia)是指在手術部位附近注射麻醉劑,阻斷神經傳導,讓局部區域在一定時間內沒有感覺。
- 常用於牙科手術,例如上顎裂縫合、拔牙、牙齦切開縫合等
- 可以讓手術過程中不會有疼痛刺激,但作用時間有限
📖 推薦閱讀:牙科手術局部麻醉的3大好處:讓麻醉更安全、舒適、有效!
全身止痛是「降低大腦對疼痛的感知」,讓毛孩舒服度過手術後
全身止痛(systemic analgesia)是透過靜脈、肌肉、皮下、口服等方式,讓全身的止痛系統啟動,包含:
- 鴉片類止痛藥(如 morphine,fentanyl):如在手術當中透過血管連續給藥
- 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s):如術後施打於皮下給藥
- Gabapentin 等慢性痛控制藥:居家口服給藥
這類藥物可以調節中樞神經對疼痛的反應,並延續到術後數小時甚至數天,協助毛孩在手術後舒服恢復、避免過度緊張或疼痛引起食慾下降。
兩者互補的「多模式止痛法」才是國際建議標準
最有效的疼痛控制方式,是「多模式止痛」(multimodal analgesia),即結合局部麻醉與全身止痛,從不同路徑攔截疼痛訊號。
- 局部麻醉:阻斷傷口區域的神經訊號
- 全身止痛:降低大腦對疼痛的感受
- 有效減少「術後急性痛」轉變為「慢性神經痛」的風險
- 可降低麻醉藥劑用量,減少手術風險
📚 參考文獻:2022 AAHA Pai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Dogs and Cats
術後止痛的好處:讓毛孩早點恢復、早點吃飯
研究指出,疼痛控制不佳會導致:
- 食慾不振、體力下降
- 傷口舔咬、延遲癒合
- 呼吸不順、免疫下降
- 長期可能演變為慢性疼痛或焦慮反應
相反地,妥善的術後止痛會讓毛孩更願意進食、更快活動、恢復時間縮短。
常見飼主疑問 Q&A
Q1:我怕打太多針會傷身,能不能只打局部麻醉?
A:局部麻醉的確可以從手術源頭阻斷疼痛傳導,但它無法百分之百覆蓋所有疼痛訊號,尤其是當手術範圍較大、時間較長,或組織牽動較深層時。因此,通常會搭配全身止痛藥物,讓中樞神經系統一併調節疼痛感知,才能達到完整、溫和且持續的止痛效果。這樣不僅減輕動物的壓力與不適,也能幫助麻醉過程更穩定、術後恢復更快。打針的設計會經過精確計算,不會讓毛孩承受多餘的負擔,請家長放心!
Q2:用麻醉機不是已經睡著了嗎?還需要止痛嗎?
A:麻醉讓牠睡著(意識消失),但不能完全阻止疼痛訊號進入大腦。沒有止痛處理,身體仍會感受到「痛」,只是無法反應出來。
結語:止痛不只是讓毛孩不痛,更是幫牠安心恢復的關鍵
在牙科手術中,局部麻醉是為了讓手術當下不痛,全身止痛是為了術後舒服地醒來並順利恢復。兩者缺一不可,就像一把鎖需要兩個鑰匙,一個控制的是「當下」、一個守護的是「未來」。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能讓你更了解牙科手術中的疼痛管理,也更有信心陪伴毛孩走過這段療癒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