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狗牙科術後不吃飯,別讓營養斷炊!
毛孩接受牙科手術後(像是貓口炎全口拔牙、顏面部受傷、口腔腫瘤處理),有些孩子會因為口腔疼痛、腫脹或壓力大,在手術後1~3天甚至更久完全不願進食。
這時,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(nasogastric tube)或食道餵管(esophagostomy tube),幫助牠們順利補充營養,度過復原期。
有些飼主聽到「要放管子」就緊張,甚至想「再觀察看看」,但其實術後拒食超過48小時,就可能影響免疫力、延緩傷口癒合,甚至在貓咪易導致脂肪肝或併發症!

什麼時候需要考慮放餵管?
- 術後48小時完全不進食
- 嘗試餵食無法張口、明顯疼痛
- 手術部位牽涉上顎或下顎廣泛拔牙,影響進食能力
- 伴隨其他疾病如腎病、肝病、口腔腫瘤或胰臟炎,導致厭食
- 顏面部創傷後,術後避免食物經口而放置


鼻胃管 vs 食道餵管:術後照護比較表
📱 本表格可左右滑動
項目 | 鼻胃管(nasogastric tube) | 食道餵管(esophagostomy tube) |
---|---|---|
插管方式 | 經鼻孔進入食道後1/3或胃部 | 經頸部切口進入食道 |
需要鎮靜或麻醉嗎 | 一般輕度鎮靜可以完成。 有時候體虛的可能不需鎮靜就能完成裝置 | 要麻醉 |
適合時間 | 短期(7~10 天,視材質而定) | 中長期(最長可以放到 6 個月) |
管徑 | 細(需使用流質液體食物) | 粗(可灌半流質、飼料泥、藥物) |
使用舒適度 | 有些動物會試圖搖頭或甩管、較刺激鼻子 | 多數適應良好、穩定性高、基本上沒感覺 |
餵食次數 | 需分多次少量餵食 | 每日可 2~4 次灌食,較節省時間 |
是否遮住嘴巴 | 否,口部仍可活動 | 否,不影響舔毛或咀嚼動作 |
常見併發症 | 打噴嚏造成管子移位、輕微鼻黏膜出血 | 管口感染、敷料需更換 |
📚 參考文獻:Veterinary Surgery: Small Animal Expert Consult, 2nd Edition
餵管不是懲罰,而是保命支援
我遇過不少案例,原本因疼痛拒食的貓狗,放置餵管後3天內體力明顯恢復,活力也提升,甚至開始主動舔食。
飼主常問:「會不會很痛?會不會很難照顧?」
答案是——比你想的容易,也比你想的更關鍵。
飼主照顧提醒
- 灌食後要用飲用水沖洗管子,避免阻塞
- 記錄每日灌食量與排便情況
- 每天幫毛孩檢查管口與敷料,避免紅腫或異味
- 若發現發燒、疼痛、灌食困難請儘早回診
術後餵管不是退路,而是幫牠再站起來的方式
許多毛孩只要熬過前幾天的不適期,疼痛改善、口腔癒合後會重新恢復食慾,此時可以考慮拔除餵管,慢慢回到正常進食。
如果你家寶貝剛做完牙科手術,已經2天沒好好進食,別再猶豫,和你的牙科獸醫師討論是否該使用鼻胃管或食道餵管,給牠一條真正的復原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