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曾聽過「齒吸收」這個名詞嗎?這是一種貓咪常見的口腔問題,不只是老貓才會遇到,年輕貓也可能發生。
但齒吸收並不是單一疾病,它其實是「牙齒逐漸被身體吸收」的病理現象,根據病因可以區分為發炎性吸收(Inflammatory resorption)與非發炎性的替代性吸收(Replacement resorption)。以下帶你一起搞懂這兩種貓咪齒吸收發生機制的差別!
📖 推薦閱讀:5分鐘了解貓咪齒吸收(TR):類型、症狀與治療選擇!

貓咪齒吸收發生機制:其實是一種外在牙根吸收(External Root Resorption)
在臨床與病理學中,齒吸收屬於外部牙根吸收的一種,這種吸收的過程始於牙根表面,是由於牙周韌帶和牙骨質細胞層受到損害所致。最早由牙齦或牙骨質的破壞開始,逐步侵蝕到牙本質。嚴重時,會侵蝕到牙冠的牙本質,最終影響到琺瑯質(enamel)。臨床上在牙冠發現病灶時,通常都已經是較晚期的階段了!
這個破壞行為是由一種名為「牙破骨細胞(odontoclast)」的多核細胞主導,牠們會像小小挖土機一樣,把牙根表層的牙骨質、牙本質一點一點地吃掉。
📚 參考文獻:Tooth resorption in cats: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ptions
Type 1:發炎性牙根吸收(Inflammatory Resorption)
周邊發炎性牙根吸收(PIRR)
Peripheral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
這類吸收是因為牙齦或牙周組織的發炎造成的(例如牙周病)。發炎區域會釋放骨吸收因子,刺激牙破骨細胞持續進攻牙根表面,讓牙根越來越短、越來越脆弱。因為通常發生在牙齦邊緣下方,因此常位於牙頸部(cervically),也因此有「頸部牙根吸收(cervical root resorption)或齒頸病變」的別稱
外在發炎性牙根吸收(EIRR)
External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
這類則與受感染的牙髓壞死有關,常見於牙齒受到創傷之後。壞死的牙髓內會釋放刺激物,透過暴露的牙本質小管傳遞到牙周組織,引發慢性發炎,進而刺激牙破骨細胞的活性,讓牙根受到破壞。
特徵:X光下可以看到正常的牙根緻密度和完整的牙周韌帶空間,常合併牙周炎或牙髓病變。
建議治療方式:完整拔除牙齒(尤其是 type 1 類型),並處理牙周或牙髓病灶。

Type 2:非發炎性替代性牙根吸收(Replacement Resorption)
這是另一類齒吸收,沒有明顯發炎反應,也被稱為「替代性吸收」。它的特徵是牙根的牙本質逐漸被骨組織取代,最後牙齒會與牙槽骨融合(又稱為「骨性癒合」或 ankylosis)。
這類吸收的可能成因目前無法完全確定,但有三個常見假設:
- 牙骨質癒合力不足:
正常來說,牙根表面若有小範圍損傷,應該能自行修復。但有些貓咪可能天生牙骨質有缺陷,導致這些傷口無法癒合,演變成持續性吸收。 - 牙周韌帶功能失常:
牙周韌帶負責維持牙齒與骨頭之間的彈性。如果功能退化或受到破壞,就可能讓牙齒與骨頭直接接觸,進而被骨組織誤認為是「自己的一部分」,引發替代性吸收。 - 缺乏咀嚼刺激:
若貓咪牙齒長期缺乏咀嚼(例如吃太軟、不敢用某一邊牙齒),牙根可能會因為缺乏機械性刺激而進入「不使用即淘汰」的狀態,失去維持牙周健康的動力,進而被吸收。
特徵:X光下常見牙根與齒槽骨融合、牙周韌帶模糊不清、牙根密度變低,呈現放射線透射性(radiolucent)。
建議治療方式:若已癒合穩定,無需拔除牙根。可選擇截冠術(coronal amputation)來保留牙根、減少手術創傷。術後需要定期進行牙科X光監控,以確保牙根持續被吸收且癒合過程順利

小結:齒吸收的兩大關鍵差異
📱 本表格可左右滑動
類型 | 病因 | 是否發炎 | 常見位置 | X光表現 | 治療方式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Type1 PIRR / EIRR(發炎性) | 牙周病或感染性牙髓壞死 | 有 | 頸部或牙根表面 | 完整的牙周韌帶空間、正常的牙根緻密度 | 完整拔牙 |
Type2 替代性吸收(非發炎性) | 原因未明,可能與牙骨質缺陷、牙周韌帶功能不足、咀嚼不足有關 | 無 | 牙根深處 | 牙根密度降低、與骨融合,牙周韌帶模糊不清 | 截冠除術或觀察(無牙冠者) |
衛教提醒:齒吸收不是蛀牙,也不會自行痊癒!
齒吸收並不是由細菌引起的蛀牙,也無法用藥物逆轉。
許多貓咪外觀看起來牙齒好好的,其實牙根早已被吸收殆盡。因此牙科X光檢查是評估貓咪口腔健康最重要的一步。
若你家的貓咪出現以下狀況,建議盡快安排牙科檢查:
- 咬東西時突然一抖、流口水
- 明明肚子餓卻不吃乾糧
- 嘴巴有紅腫但牙齒還在
- 曾經拔牙卻發現牙齦內還有硬塊